神武七夕活动全攻略
在浩瀚的数字娱乐世界中,《神武》作为一款深受玩家喜爱的网络游戏,每年都会在传统节日七夕时节推出精彩纷呈的活动,让玩家在游戏中也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神武》七夕活动的魅力,从游戏介绍到详细攻略,一一为您揭晓。
一、游戏简介
《神武》是一款融合了古典神话与现代游戏元素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游戏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细腻的游戏世界。玩家可以选择不同的门派角色,体验丰富多样的剧情任务,参与激情四溢的PVP战斗,享受团队合作带来的无限乐趣。《神武》以其精美的画面、独特的玩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玩家的青睐。
二、七夕活动背景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演变为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神武》中,七夕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玩家之间情感交流的绝佳时机。活动期间,游戏内将推出一系列特色玩法,如情缘任务、鹊桥相会、星河许愿等,让玩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浪漫情怀。
三、七夕活动详细攻略
① 情缘任务情缘任务是七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玩家需要组队完成一系列与爱情、友情相关的任务,如帮助情侣寻找失散的信物、为单身人士牵线搭桥等。完成任务后,不仅能获得丰厚的经验奖励,还有机会获得稀有的情缘装备和道具。
② 鹊桥相会鹊桥相会是七夕活动的亮点之一。活动期间,游戏内将出现一座虚拟的鹊桥,玩家可邀请好友或心仪的对象一同踏上鹊桥,享受浪漫的约会时光。在鹊桥上,玩家可以参与猜灯谜、放花灯等小游戏,增进彼此的感情。
③ 星河许愿星河许愿是七夕活动的另一大特色。玩家可以在游戏内的特定地点放飞许愿灯,写下自己的心愿和祝福。许愿灯将随着夜风缓缓升空,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据说,诚心许愿的玩家将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四、活动技巧与建议
参与七夕活动时,建议玩家提前做好准备,如检查背包空间、准备好必要的药品和装备。同时,多与游戏中的好友交流,组队完成任务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此外,关注游戏官方论坛和社交媒体,及时了解活动更新和攻略分享,也能让您的七夕之旅更加顺利和愉快。
五、结语
《神武》七夕活动不仅是一场游戏内的盛宴,更是玩家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通过参与活动,玩家不仅能获得丰富的游戏奖励,还能在游戏中体验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无论您是单身贵族还是情侣玩家,都能在《神武》的七夕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感动。让我们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共同书写属于《神武》的七夕传说吧!
七夕是情人节吗,属于什么情人节,有什么说法吗??
七夕不是情人节,更不是中国的情人节改革开放的头几年,西夷的一个节日,随着一阵海风吹遍了我国的街头巷尾,也吹进了年轻人的心里。小情人们在2月14日这一天,互相赠送鲜花、巧克力等礼物,以表达爱意,歌颂爱情;缅怀一位叫Valentine的修士,这一天就是Valentine'sday,中文叫做“情人节”。又过了几年,另外一个情人节悄悄走到人们中间,那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这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传统节日,冷到人们甚至都不知道那是怎么延续至今的。我们知道,每一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比如西方人的圣诞节亲友团聚,装饰圣诞树、扮圣诞老人。中国人春节也要亲友团聚,放炮仗、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那么七夕吃什么?不知道~~七夕有什么传统活动?还是不知道~~根据我从网上搜索,七夕有零星的庙会,但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没有一个人参加过。这些零星的庙会,既不排斥情人,也和情人没有多大关系。如果说七夕是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使它延续至今的,应该是牛郎织女的传说。每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传说或典故,西洋的情人节也不例外。传说公元三世纪的罗马,有个国王,他为了保证兵源,竟然禁止国民结婚。西方的婚礼是由修士主持的,就在罗马的国都里,有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不顾国王的禁令,偷偷的为一对对小情侣举行结婚典礼。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罗马迅速传开,不幸的是,也传到了国王的耳朵里。国王把修士打入天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遇害的那一天是公元270年的2月14日。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位国王早已下了地狱,“人们再也记不得他的权杖与宝剑”,但人们将永远缅怀那位敢于对抗强权的修士,他的名字叫Valentine(瓦沦丁),2月14日是Valentine'sDay,这一天渐渐成为今日的情人节。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情人节”的故事,我们的瓦沦丁在哪里?翻开我们的史书,谁是中国的瓦沦丁?有谁曾经为了爱情,对抗强权,甚至不惜性命?我想还是有的,只是人们并没有象罗马人那样同情他,而是把他忘了。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瓦沦丁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以我们的传统思想,谁去赞颂他?谁为他树碑立传?得到他帮助的人们,还不是纷纷向国王下跪磕头?他更可能被人们当作叛逆,一个人寂寞的死去,任凭坟上长满杂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谁会记得他?我们只会记得那位英明神武的国王,叱咤风云万人敬仰世代称颂。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情人节。南朝梁文人沈约(公元441-513年)曾作过《织女赠牵牛》诗。同样是一千多年的时间,哪一朝哪一代把七夕当作情人节了?中国人哪一朝哪一代把追求爱情,追求个人幸福当作天经地义的事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七夕节没有情人之间互赠礼物的习俗,没有表达爱情的传统,即使那些零星的庙会,也是和西方情人节的习俗大相径庭,那庙会也不是婚友联谊会,可以说和情人没多大关系。七夕就是七夕,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但无情人节之实。Valentine'sDay为什么不叫“瓦沦丁之日”,而翻译成“情人节”?很简单,因为那就是情人过的节~既然七夕自古不是情人节,也没有情人把它当作自己的节日,那么为什么近几年要把西方情人节的习俗生搬硬套到七夕节上呢?我不知道是什么人把七夕改造成了所谓的情人节,也不想无端猜测人家都是别有用心。罗马出了一位流芳百世的修士,而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文明古国,却没有酝酿出一个中国自己的情人节。西方情人节承载了歌颂爱情,不畏强权追求幸福的精神。反映了罗马民间坚定的、正义的道德观,一千多年过去了,伟大国王的生日没有人记得,瓦沦丁修士的故事却世代传颂,成为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人们的节日。为什么中国没有?我们是否该想一想,我们的祖先,我们的传统尊重过爱情了吗?真的追求过幸福吗?中国的瓦沦丁,他真的存在吗?他可能做过什么呢?他的下场又怎么样?得到他帮助的人,感激过他吗?他真的一片纸,一块坟都没留下吗?我们除了东施效颦,把本来不是情人节的七夕改造成瓦沦丁节,还会干什么?附:七夕的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苦命的放牛郎叫灵儿,有一天受“灰牛大仙”教唆,跑到茶豆架底下去偷窥仙女洗澡。其中有个叫织女的特漂亮,绝对的天使的脸盘魔鬼身材。灵儿是个刚刚发育好的小伙子,那年头又没有贴图网站,也没有受过“坐怀不乱”等等先进事迹的教育,他能不动心吗?只看了一眼就死心塌地地爱上织女了。织女是个情窦初开的大姑娘,对灵儿这小帅哥也是一见钟情,没嫌弃他是个一穷二白肉身凡胎的放牛郎,俩人一来二去就好上了。这小两口成家以后恩恩爱爱,日子过的村里人都羡慕,还生了一对双胞胎。“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可怜第三年的七月七,祸从天降!天上有个恶霸的压寨夫人叫王母,这一天王母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下凡绑架了织女,往天上逃逸。灵儿就急眼了,带了俩孩子一路追了上来。王母遂使妖术划了一道银河,挡住了灵儿父子三人。从此好好的一家四口,就被王母无端给拆散了。恶霸玉皇知道了他老婆干了这么缺德冒烟的事,怕遭世人戳脊梁骨唾骂,决定每年七月七,招喜鹊搭桥,让牛郎织女一家人团聚一天。七夕故事和风俗的时间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个秋天的节日,七夕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也不过是时令转换、秋天开始的消息,尽管有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却初与爱情无关。七夕,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拉开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戏剧永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秋风起兮,繁华落尽,万物萧条,令人黯然神伤,因此,七夕与其是情人的节日,不如说是一个伤情的日子,与其说是一个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日子,不如说是一个自古多情伤离别的日子。七夕非爱情的季节,因此,在古人的观念中,七夕对于婚嫁,并非一个吉利的日子,牛郎织女的爱情,也并没有花好月圆的意味。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占卜简书《日书甲种》就有以牛郎织女为占的条目,一条说:“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另一条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可见,在古人心目中,七夕故事,对于爱情和婚嫁而言,原本是凶多吉少的“下下签”,是抽不得的。;时下国人炒作七夕情人节概念,原因之一是为了和西方的情人节抗衡,用心可谓良苦,然而,把七夕当成情人节,可谓数典忘祖。本土意识为了回应外来冲击而“复兴”传统,却不得不参照外来文化而对传统进行重新阐释,因此反倒使“传统”成了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其实,中国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节的,它和西方的圣瓦伦丁节一样,不在秋天,而在春天。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内的春天节日,除了其特有的与农事、祭祀有关的仪式内容之外,无一不是风情摇曳的爱情节日,且不说自古以来那些在春天节日上吟唱的诗篇中流露出来的无边风月,翻翻宋明话本、元人戏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们几乎无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戏场上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说到底,万物盛开、摇荡性灵的春天才是滋生爱情的季节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 文圣”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日本的著名节日有哪些?以及简介。
日本从古代起就崇尚外国的技术和物品,只要是觉着好就积极地引进,随后将其“本地化”,使之变成日本文化中的一部分。日本的节日也不例外,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受中国的影响很深。日本的节日大多是依照各地神社(庙宇)的祭祀活动而沿袭下来的,因此日本称节日为“祭”。古代日本的“祭”纯属是一种向神祈祷保佑的行为,但是今天的“祭”却充满了娱乐性、戏剧性和商业性。据统计,日本几乎每天都有一个地区举行“祭”。
日本的法定节日:在法定的国民节日里,学校、机关、企业都放假。
元旦:1月1日。按照日本的风俗,除夕前要大扫除,并在门口挂草绳,插上桔子(称“注连绳”),门前摆松、竹、梅(称“门松”,现已改用画片代替),取意吉利。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吃过年面,半夜听“除夕钟声”守岁。元旦早上吃年糕汤(称“杂煮”)。
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成人节这天都穿上传统服装,庆祝成人
成人节:每年1月第2个星期一。日本的成人节源于古代的成人仪礼,而日本古代的成人仪礼是受中国“冠礼”的影响。所谓“冠礼”,指男子成年时举行的一种加冠的礼仪。从加冠这天起,冠者便被社会承认为已经成年。日本仿我国旧礼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683年)。按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冠日多选甲子、丙寅吉日,特别以正月为大吉。1948年,日本政府根据民俗规定满20岁的人要过“成人式”,目的是要让青年意识到自己已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凡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成人节这天要身穿传统服装参加官方或民间团体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内容包括年轻人宣誓、长者的祝贺和参拜神社以及参加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等(点击上图看大图 )。
日本逾四成“新成人”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建国纪念日:2月11日。据日本神话,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建国纪念日”的前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纪元节”(empire day)。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二战期间,当时的执政者为了在人民中间培植崇拜天皇的军国主义思想,将这一天作为纪念日本天皇祖先“建立”日本的功绩的纪念日。1948年在制定国民节日法时,否定了这个节日。1952年修改节日法时,又把2月11日更名为“建国纪念日”。从那时起,日本社会上就存在着赞成和反对两种不同的观点。
春分: 日历上的秋分日,按日历每年前后有所不同。歌颂自然,爱护生物。
宪法纪念日:5月3日。1947年5月3日,日本废除了明治宪法,实施新宪法。
男孩节(端午节):5月5日。在这一天,有儿子的家庭门前均悬挂着祝男孩子健康成长的“鲤鱼旗”。日本以阳历5月5日作为端午节。端午节与男孩节同日,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门上还摆菖蒲叶,屋内挂钟馗驱鬼图,吃去邪的糕团(称“柏饼”)或粽子。“菖蒲”和“尚武”谐音,“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鲤鱼旗是用布或绸做成的空心鲤鱼,分为黑、红和青蓝三种颜色,黑代表父亲、红代表母亲、青蓝代表男孩,青蓝旗的个数代表男孩人数。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表达了父母期望子孙成为勇敢坚强的武士的愿望。根据“尊重儿童的人格,谋求儿童的幸福,同时感谢母亲”的原则,规定这一天为全国公休日。
男孩节同时也是日本的儿童节,所以不管男孩女孩,都可以在这一天享受到父母特别的祝福和关爱。
海之日:7月20日。制定于1941年,从1996年起成为国民纪念日。日本四面环海,为了感谢得自海洋的恩典,并祈祷能成为国运昌隆的海洋国家而制订。
敬老节:9月15日。日本人到42岁时才可以称“寿”做生日,通常被称为“初老”。到60岁时称为“还历”。77岁时为“喜寿”,88岁时为“米寿”,99岁为“白寿”,即百字少一,活到百岁就是“百寿”了。每年9月15日,日本各地都要开展敬老活动,为老人体检、整理修缮房屋、敬赠纪念品、组织慰问等。老人则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日本厚生省在这一天还要发布“长寿者名单”,登载在各地报纸上,只有百岁高龄者才能入闱。
秋分:日历上的秋分日,按日历每年前后有所不同,是天皇秋季祭祖的日子。
体育节:10月第2个星期一。纪念1964年第十八届奥运会在日本东京开幕。
文化节:11月3日。1945年以前,这一天作为明治天皇的生日举行庆贺活动。战后,它的主题被定为“爱自由,爱平等,促进文化发展”,在这天,对文化事业有卓越贡献者被授予“文化勋章”。
勤劳感谢节:11月23日。提倡勤劳,庆贺生产发展,国民之间相互感谢。
天皇诞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于1933年12月23日出生。
日本的民间节日:
元旦:1月1日。这一天祝贺新年的到来。从元旦到1月3日这三天叫做“正月”,是不干活的。新年里,大家去参拜神社或到朋友家去拜年、喝酒,吃新年里独特的美味佳肴。孩子们玩日本式纸牌、放风筝、拍羽毛毽子。新年里,还在门上拉上稻草绳、插上松枝,意思是“插上树木迎接神灵降临”。装饰松枝的时间是1日至7日,这一期间也叫“松之内”。
镰仓节:2月在秋田县横手地区。在镰仓节前夜,孩子们聚坐在一个纵横2米左右,被称为“镰仓”的雪屋里喝甜酒、吃甜饼,屋的中间设一祭坛,用来祭拜水神。在为期两天的镰仓节期间,游客们被请进雪屋,品尝日本米酒和米糕(点击左图看大图 )。
女孩节(偶人节,“上巳”或“桃节”):3月3日。这是日本女孩子的节日。这个节日起源很早,要上朔到700年前的平安时代。如今的庆祝方式是从江户时代传下来的。有女孩子的家庭都要供出小巧的偶人(也叫“雏人形”),祝愿家中女孩成长与吉祥。这种小偶人价格昂贵,女孩的父母,尤其是外祖父母,都要为她买一套精美的小偶人。少的摆一层,多的用“偶人架”摆上好几层,最多的可摆七、八层,而最上的一层,大多是一个皇帝和一个皇后。女孩从一岁时得到这些小偶人,以后每年3月3日都要拿出来陈列,直到出嫁时带走。 日本欢度女儿节 女儿节的人偶
七夕(乞巧节):7月7日,被隔在银河东西两岸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只能在每年的这一天相会。这是中国的传说与日本古老的习戍俗的融合。7月7日这天,人们在庭院前供上玉米和茄子,把写有歌词、心愿的五彩诗笺系在竹竿上,祈祷女孩子的手艺象织女一样灵巧。据说在日本,七夕节始于圣武天皇天平六年。每到“七夕”,妇女们便在一起玩各种游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乞巧”。
盂兰盆会:8月15日左右。盂兰盆节是日本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至15天,人们赶回故乡团聚。在小镇和农村生活的人还要穿着夏季的单和服跳盂兰盆舞。
赏月:阴历8月15日和9月13日夜晚月圆之时,用麦芒装饰门窗,以酒和团子供奉月神,祈祷度过顺利、美好的秋天。
彼岸:春分、秋分前后7天时间。这期间祭祀先祖亡灵,举行佛事,前往扫墓。
“七五三”节:“七五三”是日本独特的一个节日。每逢11月15日,3岁和5岁的男孩、3岁和7岁女孩穿上鲜艳的和服去参拜神社,祈愿神灵保佑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一帆风顺。据说这种习俗始于江户世代中期。这一天,孩子们都要吃“赤豆饭”,还要吃专为庆贺“七五三”而做的红色或白色的棒形糖果“千岁糖”,希望孩子吃了可以活泼健壮、长生不老。古时日本人视奇数为吉祥之数,其中“七五三”又是最无忌讳的数字(与之相反,四和九是日本人最忌讳的数字)。
除夕:12月31日夜晚,人们一边倾听寺院里传来的108响除夕钟声,一边吃荞麦面条。它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的祈祷,愿它象荞麦面条一样久长。
另外,日本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节日、纪念日:
北方领土日:2月7日。1855年2月7日,日本和俄国缔结了《日俄通好条约》(即“下田条约”),规定北方四岛为日本领土。1981年1月6日,日本政府举行的内阁会议上正式决定把2月7日定为“北方领土日”,以推动收复北方领土的运动。
比基尼日:3月1日。1954年3月1日,美国在比基尼岛上空爆炸氢弹,残害了二十多名日本船员。日本人民每年在这一天都举行活动,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核战争政策。
入学式:在日本,学校新学年、幼儿入园仪式、公司欢迎新人都是在樱花盛开的4月举行。在日本人看来,万物如此开头,是理所当然的。
高山祭:4月14-15日。高山祭是岐阜县高山市祭祀“产土神”日枝神社一年一度的节日。由市内各界组织的豪华的花车参加祭典,在市内各条街道游行。
夏节:数以万计的群众在东京的浅草庆祝为期三天的夏节,迎接夏天的到来(左图 )。
富士山“开山”日:7月1日。每年由此拉开登山季节的序幕。
京都“大文字”送火节:8月16日。在京都市东郊如意岳(也叫大文字山)举行的盂兰盆会。在这座山的中腹,设有75座火床,形成“大”字,在火床里放松木劈柴,在晚上八点钟左右同时生火燃烧。“大”字的第一笔画长73米,第二笔长146米,第三笔长124米。据传说,从前如意岳山麓耷座寺院失火时,这寺院的主佛阿弥陀如来佛升在山顶上发出光芒,照亮四方。从这以后便每年举行“送火节”,纪念阿弥陀如来的灵验。
防灾日: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后,日本各届在每年9月1日这一天都要进行规模不同的防灾训练或演习。
厕所日:11月10日。日本厕所协会于1986年1月在“第一届厕所讨论会”上决定每年11月10日为“厕所日”。